|
燧石 古代与火镰、火绒配合点火的工具。它是一种石头,通常被叫做火石。多产于山上,有的产于水中,可以点火。
燧石俗称“火石”,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,致密、坚硬,多为灰、黑色,敲碎后具有贝壳状断口,根据其存在状态,分为两种类型:
层状燧石:多与含磷和含锰的黏土层共生,分层存在,单层厚度不大,但总厚度可达几百米,有块状和鲕状的区别。
结核状燧石:多产于石灰岩中,有球状、卵状、棒状、盘状、葫芦状、不规则状等结核体,一般只有5-15厘米,大的可达1-2米。 燧石由于坚硬,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,所以是最早为石器石代的原始人所青睐,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,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,所以也为古代人用作取火工具,中国古代常用一小块燧石和一把钢制的“火镰”击打取火,所以燧石也叫作火石,燧石枪是利用扳机击打火石引发火药的。现代利用燧石的坚硬性质,将燧石作为研磨的原料。
矿物概述 矿物名称:燧石(石英变种) Quartz var. Chert
化学组成:SiO2,Si46.7%,含不同数量的气态,液态和固态物质的机械混入物;
鉴定特征:α-石英以其晶形,无解理,贝壳状断口,硬度为其特征,如由β石英转变而来,则保持六方双锥的假象;
成因产状:α-石英在自然界分布极广,是许多火成岩,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。β-石英产于酸性火成岩或浅成岩中,常以斑晶出现;属于低温热液的胶体成因产物,主要产于喷出岩的孔洞中
著名产地:世界各地均有广泛分布。
名称来源:源于未知含义的德文“quarz";
晶体形态:三方偏方面体晶类,常发育成完好柱状晶体。常见单形有:六方柱m、菱面体r和z、三方双锥s及三方偏方面体x等,柱面有横纹。
晶体结构:晶系和空间群:α-石英属三方晶系,P312;β-石英属六方晶系,P622;
晶胞参数:α-石英:a0=4.91埃,c0=5.40埃;β石英:a0=5.01埃,c0=5.47埃;
粉晶数据:3.342(1)4.257(0.22)1.8179(0.14)
物理性质:
硬度:7
比重:2.53g/cm3
解理:无解理
断口:贝壳状断口
颜色:纯净的α-石英无色,因含色素离子或存在色心而呈各种颜色;β-石英通常呈灰白色、乳白色
条痕:无色或白色
透明度:透明
光泽:蜡状光泽
发光性:摩擦磷光
其他:α-石英具有压电性
光学性质:
一轴晶(+),No=1.543-1.545,Ne=1.552-1.554,双反射率=0.0090.
|
-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