蛇绿岩
蛇绿岩是地球壳—幔系统层圈间相互作用的产物,他含有代表地球壳—幔系统不同层圈的岩石单元,从形成到定位的过程跨越了板块运动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的构造环境,因此他记录着壳—幔系统不同层圈相互作用,以及板块运动学与动力学的丰富信息。研究蛇绿岩是研究地幔过程的最佳窗口,在蛇绿岩中,不仅有来自亏损的软流圈的信息,也有富集的下地幔的信息,还可以找到板块为什么扩张的信息。已经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公认的蛇绿岩定义是:“蛇绿岩是一个岩石组合的术语,他包括洋壳和上地幔的一系列岩石,他来自洋内增生板块边缘,他代表古代已消失的大洋岩石圈碎片,但并非‘正常’的大洋岩石圈;他绝少来自广阔的大洋扩张脊,而更多的是形成于现代的岛弧、弧前、弧后盆地、转换断层以及小洋盆类似的环境。”严格地说,蛇绿岩仅见于造山带中,在造山过程中,将大洋壳不同部位和不同环境的沉积物挤压、拼合在一起,形成与传统地层学大不相同的叠置关系,使蛇绿岩遭受了改造和破坏,恢复和判别其原始层序和形成环境,是研究造山带的重要任务之一,因而蛇绿岩的研究也是造山带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。
中国的蛇绿岩分布在不同时期的造山带之中, 北方为新元古代—石炭纪的蛇绿岩, 西北为古生代的蛇绿岩,西南为古生代—中生代的蛇绿岩, 华南仅有零星出露的中—新元古代蛇绿岩,最年轻的蛇绿岩出露在台湾东部, 形成于古近纪—新近纪和前古近纪。中国的蛇绿岩在新疆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、四川、陕西、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云南和台湾等省都有分布,以新疆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四省(区)为最,除个别地区研究较为详细外,总体研究程度较低。“地幔岩”、“洋壳岩”、“上覆洋盆含放射虫硅、泥质沉积岩”“三位一体”的存在是蛇绿岩套的主要特征。但是,由于后期构造的肢解作用,不少蛇绿岩套剖面已不完整,各地岩石组合不尽一致,对其认识存在分歧是难免的。
从上述简要叙述的中国蛇绿岩时空分布情况可以看出,中国的蛇绿岩十分发育,形成时代总体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变新,从一个侧面大致可以勾画出中国古大陆形成演化的轮廓。最北面的为北疆—北山—贺根山—兴安岭弧形蛇绿岩带,形成时代主体是在奥陶纪—泥盆纪,大兴安岭新林蛇绿岩为新元古代末期;天山蛇绿岩带,以中天山为中心,形成时代为志留纪,南北两侧的南天山和北天山均为石炭纪;在昆仑—祁连山—秦岭区带中,西昆仑蛇绿岩带形成时代为奥陶纪,东昆仑形成时代比较复杂,但主体是古生代;祁连山蛇绿岩带形成时代为志留纪;北秦岭蛇绿岩时代为中元古代,尚值得进一步研究;阿尔金蛇绿岩带十分独特,几乎都是在奥陶纪时期形成,并将东西昆仑分割成两部分;藏滇—三江区带、甘孜—理塘带和金沙江带为二叠纪—三叠纪,澜沧江带为二叠纪,其南端为泥盆—石炭纪,怒江带为侏罗纪,其最南端德宏地区为白垩纪,雅鲁藏布江带为白垩纪;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域自东北、扬子而华南及东南沿海,自北而南时代由三叠纪到古近纪—新近纪,赣东北—浙江衢州出现的古老蛇绿岩可能是残留古老陆块拼接的证据。从蛇绿岩组合特征来看,青藏—三江区蛇绿岩基底岩石以方辉橄榄岩为主,而其他大多数区是以二辉橄榄岩为主,表明了古代洋盆与现代洋盆的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,同时也反映了前者与成矿关系更为密切,因此为地质找矿提供新思路。
|